12xingzuoww2010年十四大突出亮点
1、高考升学创造历史最好成绩。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2010年高考实现历史突破:本科硬上线突破千人大关,创历史最高,达到1057人,加艺体双上线总上线1103人,重本上线率比上年增加7.4个百分点,本科硬上线增加10个百分点;600分以上特优生达12人;5人上清华、北大线,贺斌以江油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,吴倩茹以江油市应届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。目前,12xingzuoww北大清华在校学生人数达到9人。
2、素质教育创造新的业绩,迈向新的高度。
女子足球战绩辉煌,名扬全川。2006年底学校开始组建女子足球队,四年来发展很好。2010年,学校女子足球队参加四川省中学生联赛,夺得亚军。7月,女子足球队代表绵阳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,再次勇夺亚军,创绵阳大项目参加省运会最好成绩,受到绵阳市政府表彰。有12名女足队员2010年高考享受20分加分,考入理想大学。此外,男子足球队、女子篮球队获江油市冠军,参加江油市田径运动会共夺得14个冠军,获绵阳市田径运动团体总分第六名,创历史最好成绩。
文艺节目,获全国金奖:2010年,我校文艺节目《从头再来》获全国青少年才艺电视展演金奖,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、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,创江油历史,参演的22位同学获高考加分。另有12名学生参加省中学生艺术大赛获奖并享受高考加分。
奥林匹克竞赛成绩斐然,创近几年来最好成绩:2010年,共有2人获全国一等奖,14人获全国二等奖,30人获全国三等奖,58人获省级奖。
3、办学档次进一步提升,学校实力进一步增强。学校被四川省科协评为“中国数字科技馆观测先进单位”,被绵阳市委表彰为“参加四川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先进集体”,被江油市委评为“帮扶群众工作先进集体”,被市教体局评为“江油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”、“江油市文明行为十星学校”,获江油市2010年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特等奖,被江油教育工会评为“妇女工作先进集体”,参加全市教职工体操比赛获特等奖。各项工作顺利推进,学校发展势头强劲。
4、学校管理制度化、规范化,加快了向民主化、人性化迈进的步伐。领导班子团结互助,刚柔相济,更加重视师生的人文关怀,更加注重民主管理,把握住了学校发展脉搏,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年级管理责任制,建立了副校级领导分管、分块负责的工作机制;领导事事带头作表率,教职工工作有激情;教师队伍顾大局,识大体,爱岗敬业、乐于奉献,乐教爱生,形成了教风严谨、学风浓厚的良好氛围,强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,办学质量不断提高,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。在2010年教体局年终检查评比中,我校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。
5、名师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,形成了一个有梯次的优秀教师群体。有全国优秀教师3人,分别是勾红蔚、彭昌凤、李关怀;有省特级教师1人,省骨干教师6人,分别是勾红蔚、陈默实、王永、薛梅、陈卫宁、肖尚兵;有绵阳市骨干教师23人,绵阳市明星教师8人,有突出贡献教师8人,上报待批江油市级名优教师23人,勾红蔚被评为江油市科技拔尖人才,陈默实、彭昌凤、赵斌被评为江油市科技骨干人才。加上即将评选的23名校级骨干教师、4名教坛新秀,一个有梯次的名优教师群体。此外,勾红蔚、王成显、唐德华被吸收中国数学协会会员,马骏、赵斌分别当选为江油市美术家协会、江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。
6、爱心帮扶成效显著。学校全年为贫困学生减免书学费13万余元,争取各种贫困生助学金共157万元,1711名学生得到帮扶。全校教师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.4万余元;全体党员积极捐款6585元,建立了贫困帮扶基金;爱心基金每月发放,及时为贫困学生送去学校的关爱。
7、2013级招生总量突破1300人。为三年后提高应届生升学总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8、灾后重建全面完成。我校是5.12地震后最先启动、最先完成灾后重建的学校。重建后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,校园文化氛围浓厚,硬件设施迈上更高档次,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,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,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。
9、学生公寓高水准创建成“绵阳市示范学生公寓”,进一步提高了办学档次。不仅成为江油首家,层次之高位居整个绵阳首位。
10、争取多方支持,积极化解债务。全年化解债务本金、利息共1355.5万元,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。
11、开发了第一本真正意义的校本教材《品李白》。为完成绵阳市政府下达的“绵阳市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”目标,迈开了坚实的一步。
12、内外宣工作为学校形象塑造、美誉度提升增光添彩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0年度在市级以上网站刊发文字、视频新闻46条,在各级纸质媒体刊发文字新闻37条,在绵阳教育信息网、江油教育信息网播发视频新闻力拔头筹。
13、成功引入江油市作家协会在我校设立办公点。对于学校进一步利用文化人脉资源,拓展有利于学校长足发展的外部空间,深化校园文化建设,丰富学校人文内涵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14、成功接待香港师生来我校举行对口交流活动。